镉(拼音:gé,注音:ㄍㄜˊ,粤拼:gaak3;英语:Cadm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Cd,原子序数为48,原子量为112.414 u。镉是性质柔软的银白色过渡金属,化学性质与同族的锌、汞相似。镉在大多数的化合物中,氧化数常为+2,与锌相同。与汞相似,镉的熔点较其他过渡金属(第3族至第11族)低。12族元素中的镉及其同族元素通常不被视为过渡金属,因为他们没有在元素或共同氧化态下部分填充d或f电子壳。镉在地壳中的平均浓度是介于0.1到0.5ppm。在1817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特罗迈尔和卡尔·塞缪尔·莱贝雷希特·赫尔曼从锌矿的杂质中发现镉。
镉是一种柔软、有延展性、银白色的二价金属。它在许多方面与锌相似,但会形成配合物。[4]与大多数金属不同,镉具有耐腐蚀性,可作为其他金属的保护镀层。块状的金属镉不溶于水[5]、不易燃;然而,粉末形式的镉可能会燃烧并释有毒烟雾。[6]
虽然镉通常具有+2价的氧化态,它也存在+1价的状态。镉及其同族元素有时不被认为是过渡金属,因为它们在元素态或常见氧化态下不具有未填满之d或f轨域。[7]镉在空气中燃烧会形成棕色的非晶体氧化镉。该化合物的晶体呈深红色,并会随着加热而改变颜色,此性质类似于氧化锌。镉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分别形成氯化镉、硫酸镉以及硝酸镉。若要产生氧化态+1价的镉,可将镉溶解在氯化镉和氯化铝的混合物中,会形成与Hg22+相似的Cd22+阳离子。[4]
自然界中的镉由8种同位素组成。其中两种具有放射性,三种被预测会衰变不过尚未在实验室被观察到。两种自然界中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分别为113Cd(β衰变,半衰期为7.7×1015年)和116Cd(双β衰变,半衰期为2.9 × 1019年)。另外三种同位素为 106Cd、108Cd(都是双电子捕获)和 114Cd(双β衰变),对于这三种只知道半衰期的下限。至少有三种同位素——110Cd、111Cd和112Cd是稳定的。人造同位素的部分,半衰期最长的是462.6天的109Cd和53.46小时的115Cd,其余具放射性的同位素的半衰期都不到2.5小时,大多数甚至都不到5分钟。镉有8个已知的同核异构体,其中最稳定的是113mCd(t1⁄2 = 14.1 年)、115mCd(t1⁄2 = 44.6 天)和 117mCd(t1⁄2 = 3.36 小时)。[9]
约有一千万分之一(0.1 ppm)的地壳是由镉所构成。比起构成地壳约百万分之六十五(65 ppm)的锌,镉稀少许多。目前没有已知矿物显著含镉。唯一的重要含镉矿物,硫镉,几乎总是和闪锌矿一起出现,因为它们在地质化学上的相似性,也几乎没有地质过程会分离它们。因此,镉通常是采矿、冶炼和提纯含硫锌矿(较小程度上,铅矿和铜矿)的副产品。少量的镉,约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多数来自废铁和废钢的回收。美国在1907年开始生产,但在一次大战后开始大量使用。
在开采来制作磷酸盐肥料的岩石中含有不同量的镉,导致肥料中的镉浓度高达每公斤300毫克,也导致农业土壤中的高镉含量。煤炭中可能含有大量的镉,多数随着燃烧成为烟尘。土壤中的镉可以被一些农作物吸收,例如稻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在2002年检测到有百分之28的稻米取样含有超过法律规范的限制的铅,而百分之10的稻米取样含有超过法律规范的限制的镉。一些植物,例如柳树和杨属植物,被发现可以清除土壤中的铅和镉污染。
根据英国地质调查局在2001年的报告,中国是镉的最大量生产者,生产了世界产量的六分之一,紧接在后的是韩国和日本。
1817年,化学家卡尔·塞缪尔·莱贝雷希特·赫尔曼、弗里德里希·施特罗迈尔和罗洛夫几乎同时发现了镉元素。[12]
镉对健康有不良的影响,被列为可致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