镧(拼音:lán,注音:ㄌㄢˊ,粤拼:laan4;英语:Lanthanum,源于希腊语:λανθάνειν,转写为lanthanein,直译为“隐藏”),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La,原子序数为57,原子量为138.90547 u。镧是一种柔软、具有韧性、质地为银白色的金属,暴露在空气中时会慢慢失去光泽。镧非常柔软,可以直接用刀切割。元素周期表第6周期钡之后存在着以镧为首的15个化学性质相似的金属元素,称作镧系元素。镧有时也被认为是第6周期第3族的过渡金属的第一个元素。所有的镧系元素均属于稀土元素。通常氧化态为+3。镧在人体没有扮演任何生物角色,但对某些特定细菌来说,它非常重要。镧对人体没有特别的毒性,但显示出一些抗菌活性。
镧通常伴随着铈或是其他稀土元素出现。1839年,镧首次由瑞典化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莫桑德在硝酸铈的杂质中发现,以古希腊语λανθάνειν (lanthanein,意为“隐藏”)命名。虽然镧被归类为稀土元素,但镧在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排名为第28,几乎是铅的三倍。在独居石和氟碳铈矿等矿物中占镧元素含量的四分之一[3]。直到1923年终于从这些复杂的矿物中成功提取出纯镧金属。
镧是镧系元素中的第一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出现在碱土金属钡的右侧和镧系元素铈的左侧。它的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但大多数与2021年IUPAC临时报告一起研究此事的人认为,镧最适合作为第一个f区元素。[4][5][6][7][8]镧原子的电子排布为 [Xe]5d16s2,在惰性气体核心外有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镧几乎总是从5d和6s电子壳层中丢弃这三个价电子,形成+3氧化态,实现惰性气体氙的稳定构型。[9]一些镧(II)的化合物是已知的,但它们较不稳定。[10]
在镧系元素中,镧是一个例外,因为它的气相原子中没有4f电子。因此,它只有非常微弱的顺磁性,而后来的镧系元素为强顺磁性(除了最后两个镧系元素镱和镥,它们的4f壳层完全充满)。[11]然而,镧的4f壳层可以在化学环境中部分占据并参与化学键合。[12]例如,三价镧系元素(除铕和镱之外的所有镧系元素)的熔点与6s、5d和4f电子的杂化程度有关(随着4f参与度的增加而降低),[13]而镧是其中熔点第二低的,为920 °C。(铕和镱的熔点更低,因为它们每个原子离域约两个电子,而不是三个。)[14]f轨道的这种化学可用性证明了镧在f区块中的位置,尽管其基态构型异常[15][16](这仅仅是强电子间排斥的结果,使得占据小且靠近核心电子的4f壳层的利润降低)。[17]
镧系元素中越往后,就变得更硬。正如预期的那样,镧是一种软的金属。镧在室温下具有相对较高的电阻率,为 615nΩm。相比之下,良好导体铝的电阻率仅为 26.50nΩm。[18][19]镧是所有镧系元素中挥发性最低的。[20]类似大部分镧系元素,镧在室温下是六方晶系的。到了310 °C,镧的晶体结构变成面心立方晶系,到了865 °C则变成体心立方晶系。[19]
根据周期表趋势,镧在镧系元素中有最大的原子半径。因此,它是其中反应性最强的,在空气中很快失去光泽,几个小时后完全变黑,很容易燃烧形成氧化镧 La2O3,它的碱性几乎和氧化钙一样。[21]一个厘米大小的镧样品会在一年内完全腐蚀,因为它的氧化物会像像铁锈一样散裂,而不是像铝、钪、钇和镥那样形成保护性氧化层。[22]镧在室温下就会和卤素反应产生三卤化物,和非金属氮、碳、硫、磷、硼、硒、硅和砷加热会形成二元化合物。[9][10]镧和水缓慢反应,产生氢氧化镧 La(OH)3。[23]在稀硫酸中,镧会形成水合三价阳离子 [La(H2O)9]3+。它是无色的,因为 La3+没有d或f电子。[23]在稀土元素中,镧是最强、最硬的碱。[24]
天然镧由两种同位素组成,分别为稳定的139La和原生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 138La。139La 组成了天然镧的 99.910%,由s-过程(慢中子捕获,存在于低至中等质量恒星中)和r-过程(快中子捕获,存在于核塌缩超新星中)产生。它是镧唯一稳定的同位素。[25]非常罕见的 138La 是少数原生的奇-奇同位素之一,有1.05×1011年的长半衰期。它是不能通过s-过程或r-过程产生的富质子核素之一。138La和更加稀有的180mTa是在ν-过程中产生的,其中中微子和稳定核素产生作用。[26]剩下的镧同位素都是人造同位素,除了半衰期60000年的137La以外全部半衰期少于一天,大部分少于一分钟。139La 和140La 都是铀的裂变产物。[25]
氧化镧是一种白色固体,可以由镧和氧直接反应而成。由于 La3+ 很大,La2O3 是六边形的七配位结构,在高温下转变为氧化钪 (Sc2O3) 和氧化钇 (Y2O3)的六配位结构。它与水反应,形成氢氧化镧,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并发出嘶嘶声。氢氧化镧将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碱式碳酸盐。[27]
氟化镧不溶于水,可用于 La3+的定性无机分析。其它重卤化镧都是非常可溶的潮解性化合物。无水卤化镧是由镧和卤素直接反应而成的,因为加热水合物会使它们水解:举个例子,加热 LaCl3 的水合物会产生LaOCl。[27]
镧和氢放热反应,产生二氢化物 LaH2,一种黑色、可自燃、脆的、具有氟化钙结构的导电化合物。[28]这是一种非整比化合物,可以伴随着电导率的损失进一步吸收氢,直到达到更像盐的 LaH3。[27] 类似LaI2 和LaI,LaH2 可能也是一种电子盐。[27]
1751年,瑞典矿物学家阿克塞尔·弗雷德里克·克龙斯泰特在巴斯特纳斯的矿区发现了一种重矿物,这种矿物之后被命名为铈硅石。三十年后,十五岁、来自拥有铈硅石的家族的威廉·希辛格将其样本发送给卡尔·威廉·舍勒,但舍勒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新元素。1803年,在希辛格成为一名铁匠后,他与永斯·贝采利乌斯一起回到矿物中并分离出一种新的氧化物(两年前发现的二氧化铈),他们将其以矮行星谷神星命名为“ceria”。[31] 马丁·克拉普罗特在德国同时独立地分离了二氧化铈。[32] 1839年至1843年间,瑞典外科医生兼化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莫桑德与贝采利乌斯证明“ceria”是多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他分离出另外两种氧化物,将其命名为“lanthana”和“didymia”。[33][34]他在空气中焙烧来部分分解硝酸铈样品,然后用稀硝酸处理生成的氧化物。[35]
在所有镧系元素中,镧是第三多的,占了地球地壳中的39 mg/kg,仅次于钕的41.5 mg/kg 和铈的 66.5 mg/kg。它在地球地壳中的丰度几乎是铅的三倍。[36]镧很少是在稀土矿物中为主要的镧系元素。镧占主导地位的罕见矿物为独居石-(La) 和镧石-(La)。[37]
La3+ 离子的大小与元素周期表中紧随其后的轻镧系元素(直到钐和铕的镧系元素)的大小相似,因此镧往往与它们一起出现在磷酸盐、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中,例如独居石(MIIIPO4)和氟碳铈矿(MIIICO3F),其中M代表除了钪和放射性的钷以外的所有稀土元素(多为Ce、La和Y)。[38]氟碳铈矿通常缺乏钍和重镧系元素,因此从中提纯轻镧系元素的工作较少。矿石经粉碎、研磨后,首先用热浓硫酸处理,放出二氧化碳、氟化氢和四氟化硅。然后,将产物干燥并用水浸出,在溶液中留下早期镧系元素离子(其中就包括镧)。[39]
通常包含所有稀土元素和钍的独居石的分离工艺更为复杂。独居石由于其磁性,可以通过反复的电磁分离来进行分离。分离后,用热浓硫酸处理,可得水溶性的稀土硫酸盐。酸性滤液会被氢氧化钠部分中和至 pH 3-4。钍以氢氧化钍的形式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并被去除。之后,将溶液用草酸铵处理,将稀土元素转化为其不溶性草酸盐。草酸盐通过加热,分解成氧化物。将这些氧化物溶解在硝酸中,移除主要成分之一——铈,其氧化物不溶于HNO3。镧与硝酸铵通过结晶分离为复盐。与其他稀土元素的复盐相比,镧盐的溶解度相对较低,因此会留在残留物中。[10]处理这些残留物时必须小心,因为它们含有232Th 的衰变产物228Ra,一种强γ发射体。[39]镧相对容易提取,因为它只有一种邻近的镧系元素铈,可以利用其容易被氧化为+4态的性质将其去除。此后,镧可以通过La(NO3)3·2NH4NO3·4H2O的分步结晶分离出来,或通过离子交换技术来得到更纯的镧。[39]
最后被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在真空或氩气中还原:[10]
此外,纯镧也可以由在高温下由无水LaCl3 和NaCl 或KCl的熔融混合物电解而成。[10]
历史上,镧的第一个用处是煤气灯煤气罩。卡尔·奥尔·冯·威尔斯巴赫使用氧化镧和二氧化锆的混合物(他称之为Actinophor)来做煤气罩,并于1886年获得专利。最初的煤气罩发出了绿色的光芒,但并不是非常成功。他的第一家公司于1887年在阿茨格斯多夫建立了一家工厂,但在1889年失败了。[40]
镧的现代用途包括:
镧是嗜甲烷菌Methylacidiphilum fumariolicum SolV的甲醇脱氢酶的重要辅助因子,尽管镧系元素的巨大化学相似性意味着镧可以被铈、镨或钕取代而没有不良影响,并且较小的钐、铕或钆除了使它们生长缓慢外没有其他副作用。[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