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8月1日) |
镨是第三种镧系元素。在元素周期表里,它位于铈的右边、钕的左边、锕系元素镤的上面。它是一种延展性高的金属,硬度可和银比较。[5] 它的 59 个电子的电子排布为 [Xe]4f36s2。理论上,外面五个电子都可以作为价电子,但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镨才会使用这五个价电子。正常情况下,镨化合物中镨只会使用三个(有时是四个)价电子。[6]
金属镨在空气中慢慢失去光泽,形成像铁锈一样散裂的氧化层。一个厘米大小的金属镨样品在大约一年内完全腐蚀。[9] 镨在 150 °C 时准备燃烧,形成十一氧化六镨,一种非整比化合物,比例近似 Pr6O11:[10]
这种化合物可以被氢气还原成三氧化二镨 (Pr2O3) 。[11] 二氧化镨,化学式 PrO2,是镨的最高价氧化物,由镨在 400 °C 和 282 bar 的纯氧燃烧[11] 或 Pr6O11 在沸腾的醋酸下歧化而成。[12][13]
镨的电正性很大,和冷水反应较慢,但和热水反应迅速,形成氢氧化镨:[10]
金属镨和所有卤素反应,形成三卤化物:[10]
四氟化镨 PrF4是已知的,可以由氟化钠和三氟化镨和氟气反应,形成 Na2PrF6。之后,再用液体氟化氢去除氟化钠,形成四氟化镨。[14] 镨也会形成青铜色的二碘化物。类似镧、铈和钆的二碘化物,它是一种含有镨(III) 的电子盐。[14]
含镨(IV) 的化合物溶于水不会形成黄色的 Pr4+离子,[16] 因为 Pr4+/Pr3+ 的标准电极电势是 +3.2 V,在水中不稳定,会氧化水并产生 Pr3+。 Pr3+/Pr 的标准电极电势是 −2.35 V。[6] 不过,在高度碱性环境下, Pr4+ 离子可以由臭氧的氧化而成。[17]
由于镧系元素非常相似,镨可以替代大多数其他镧系元素而不会显着丧失功能,而且实际上许多应用(例如混合稀土金属和铁铈合金)涉及多种镧系元素的可变混合物,其中包括少量的镨。以下的应用是镨的主要用处:[20]
1751年,瑞典矿物学家阿克塞尔·弗雷德里克·克龙斯泰特在巴斯特纳斯的矿山中发现了一种重矿物,后来命名为铈硅石。三十年后,15岁的威廉·希辛格来自拥有这种矿石的家族,将它的样本发送给卡尔·威廉·舍勒,但舍勒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新元素。1803年,在希辛格成为一名铁匠后,他与永斯·贝采利乌斯一起回到矿物中并分离出一种新的氧化物(两年前发现的二氧化铈),他们将其命名为ceria,以矮行星谷神星命名。[26] 马丁·克拉普罗特在德国同时独立地分离了二氧化铈。[27]1839年至1843年间,瑞典外科医生兼化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莫桑德与贝采利乌斯证明ceria是多种氧化物的混合物。他分离出另外两种氧化物,将其命名为lanthana和didymia。[28][29][30]他通过在空气中焙烧来部分分解硝酸铈样品,然后用稀硝酸处理生成的氧化物。形成这些氧化物的金属因此被命名为lanthanum(镧)和didymium。[31]虽然镧被证明是一种纯元素,但didymium不是,而是所有稳定的早期镧系元素(从镨到铕)的混合物。这正如马克·德拉方丹在光谱分析后所怀疑的那样,尽管他没有时间将其分离为组成元素。钐和铕仅在1879年被保罗·埃米尔·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移除,直到1885年卡尔·奥尔·冯·威尔斯巴赫才将didymium分离成镨和钕。[32]由于钕在didymium中的比例比镨更大,因此它保留了旧名称并消除了歧义,而镨以其盐的韭葱绿色来区分(希腊语 πρασιος,意为韭菜绿)。[33]早在1882年,博胡斯拉夫·布劳纳就已经提出了didymium的复合性质,但没有通过实验进行分离。[34]
镨在自然界中存在于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中,可以用离子交换法提取,在混合稀土金属中,大约有5%的镨。
Greenwood1229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