镱(拼音:yì,注音:丨ˋ,粤拼:ji3;英语:Ytterb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Yb,原子序数为70,原子量为173.054 u。镱属于稀土金属,是倒数第二个镧系元素,也是第六周期中位于f区块的最后一个元素。由于位于f区块中,所以镱的+2氧化态相对稳定。但和其他镧系元素一样,其最常见的氧化态为+3,这包括镱的氧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可溶镱化合物会和9个水分子形成配合物,这与其他较后的镧系元素相似。镱具有闭壳层电子排布,所以它的熔点和沸点都和其他镧系元素不同,特别是拥有比邻近元素较低的密度、熔点和沸点。
1878年,瑞士化学家让-夏尔·加利萨·德马里尼亚从一种称为“Erbia”的稀土物质中分离出新的成分,并以矿物的发现地瑞典伊特比村将该成分命名为“Ytterbia”。他猜测Ytterbia是某新元素的化合物,因此又把该元素命名为“Ytterbium”,即镱元素。1907年,乔治·于尔班、卡尔·奥尔·冯·威尔士巴赫和查尔斯·詹姆士分别从德马里尼亚的镱样本中提取出了又一新元素,即镥。经过不少的讨论之后,科学界决定保留原名镱,并舍弃了威尔士巴赫所建议的“Aldebaranium”。1953年,科学家才制得纯度较高的镱金属样本。今天镱被用在不锈钢和激光活性媒质中作掺杂剂,以及用作伽马射线源。
镱金属拥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分别以希腊字母α、β和γ表示。相态的转变温度分别在−13℃和795℃,[1]但确切温度取决于环境压力及受到的应力。[2]室温下镱处于β型,具有面心立方晶体结构;高温下的γ型具有体心立方结构;[1]低温下稳定的α型则具有六方晶系结构。[3]β型的电导率与其他金属相近,但在16,000个大气压(1.6 GPa)下会呈现半导体性质。其电阻率在加压至39,000个大气压(3.9 GPa)时会增加十倍,但到40,000大气压(4.0 GPa)时却会将至室温电阻率的10%左右。[1][4]
其他的镧系元素拥有六方密堆积晶体结构,但镱却会结晶成面心立方结构。所以它的密度(6.973 g/cm3)明显比一些邻近元素低,如铥(9.32 g/cm3)和镥(9.841 g/cm3)等。相对这两种元素,镱的熔点和沸点也同样低许多。这是因为其电子排布含有一个闭壳层([氙] 4f14 6s2),所以只有两颗6s电子可以参与金属键,而其他的镧系元素则有三颗这样的电子。[3]
镱金属在空气中会缓慢失去光泽。镱细粉在空气和氧气中会迅速氧化。如果细粉和聚四氟乙烯或六氯乙烷混合,会燃烧并产生翠绿色火焰。[6]镱会和氢反应,形成各种非整比氢化物。镱在水中会缓慢溶解,在酸中迅速溶解,并产生氢气。[3]
镱(III)离子能吸收近红外线波长范围的光线,但不吸收可见光,所以氧化镱矿物(Yb2O3)呈白色,镱盐也是无色的。在稀硫酸中,镱迅速溶解形成含有无色Yb(III)离子的溶液。这些离子与九个水分子键合成配合物:[7]
镱一般呈三价氧化态,但它亦可以形成二价化合物。这种特性在几乎只形成三价化合物的镧系元素中较为罕见。二价态的价电子排布为4f14,因为填满的f壳层能提高稳定性。黄绿色的镱(II)离子是一种强还原剂,会在水中分解后释放氢气,所以只有无色的镱(III)离子才能出现在水溶液中。钐和铥的+2态有这样的化学行为,但铕(II)在水中稳定稳定的。镱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铕金属和碱土金属相似,它会在氨中溶解,形成蓝色的电子盐。[3]
镱的化学性质和其他镧系元素相似。大部分镱化合物都处于+3氧化态,而具有+3态的镱盐一般都几乎无色。与铕、钐和铥一样,氢和锌粉末可以还原镱的三卤化物。[3]二价镱只出现在固态化合物中,其反应特性和碱土金属化合物类似。例如,一氧化镱的分子结构和氧化钙相同。[3]
镱的一些卤化物被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试剂。例如,三氯化镱(YbCl3)是一种路易斯酸,也是羟醛反应和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的催化剂。[14][15]二碘化镱(YbI2)和二碘化钐一样可以用作偶联反应的还原剂。[16]三氟化镱(YbF3)会不断释放氟化物,所以是一种惰性无毒的牙齿填充材料。它还是一种优良的X光造影剂。[17]
瑞士化学家让-夏尔·加利萨·德马里尼亚(Jean Charles Galissard de Marignac)于1878年发现了镱元素。他在检验硅铍钇矿时,在称为“Erbia”的氧化铒矿物中发现了新的成分。他以矿物来源地瑞典的伊特比村(Ytterby)将该物质命名为“Ytterbia”。他怀疑Ytterbia是某种新元素的化合物,并把这种元素称为“Ytterbium”,汉译为镱。[4][17]
1907年,法国化学家乔治·于尔班(Georges Urbain)发现德马里尼亚的Ytterbia物质实际上由两种不同的成分组成:Neoytterbia和Lutecia。Neoytterbia(意为“新Ytterbia”)也就是今天的镱元素,而Lutecia就成了镥元素(Lutetium)。奥地利化学家卡尔·奥尔·冯·威尔士巴赫(Carl Auer von Welsbach)在同个时期也分离出这两种物质,但他却将它们命名为“Aldebaranium”和“Cassiopeium”;[4]美国化学家查尔斯·詹姆士(Charles James)也同时独立分离出这些新元素。[19]于尔班和威尔士巴赫互相指责对方在看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后才发表论文。[20][21][22]当时审理新元素命名的是由弗兰克·威格尔斯沃斯·克拉克(Frank Wigglesworth Clarke)、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和乔治·于尔班所组成的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会以于尔班最早从德马里尼亚的样本中分离出镥元素作为原因,在1909年决定采用于尔班的命名方案,从而解决了争议。[20]之后,Neoytterbium一名又改回现名Ytterbium。
在核反应堆中对镱进行照射所促发的中子活化会产生半衰期为32天的169Yb和半衰期为4.2天的175Yb同位素。169Yb被用作可携带X光机的辐射源。和X光一样,伽马射线可以穿透软组织,但会被骨骼等密度较高物质所阻挡。所以少量的169Yb样本发射伽马射线,和小型X光机有相同的功用,能对细小的物体做放射性成像。实验显示,用169Yb辐射源拍出的照片约等于250至350 keV能量X光之成像。169Yb能应用在核医学中。[24]
利用频率较高的可见光所制成的原子钟可以比利用微波的铯原子钟更加准确。德国联邦物理科技机构(PTB)正在研发这种原子钟。其中一种极为精确的模型使用离子阱束缚单个镱离子,其精确至小数点后17位数。[25]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所研发的原子钟用到1万个冷却至10微开尔文的稀土原子。这些原子被束缚在一个由激光组成的扁平圆形井状光学晶格当中。另一条激光束每秒“摆动”518兆(万亿)次,并激发原子在两个能级间转换。原子数量越大,钟的精度就越高。该原子钟的摆动偏差小于2×1018,约比先前记录更精确十倍。就算镱原子钟运行时长为宇宙年龄,其误差仍小于一秒。[26][27]
三价镱离子可以做激光活性媒质的掺杂剂,特别用于固态激光器和双包层光纤激光器中。镱激光器效率高,寿命长,且能够产生很短的脉冲。把镱混入制造激光器所用的材料是一道较简单的工序。[28]镱激光器的辐射频带一般在1.06至1.12 µm,并在900 nm至1 µm波长抽运,具体数值取决于基质材料和实际用途。镱的量子亏损很小,所以可做高效率激光器的掺杂剂,并放大激光功率。[29]
掺镱物质的激发能态不复杂,可以使用有效截面概念来描述。对于大部分掺镱激光媒质,McCumber关系成立,[30][31][32]但这一关系能如何应用在掺镱复合材料上,仍是个讨论中的议题。[33][34]
通常镱的使用浓度较低。在高浓度情况下,掺镱物质会呈现光暗化现象(玻璃纤维),[35]甚至转为发出宽频带光(晶体及陶瓷),[36]从而降低了激光功率。这种现象可能和过热以及高浓度镱离子的电荷补偿情况有关。[37]